湖南湘江流域的菜制作精細,用料廣泛,口味多變,品種繁多。其特點是:油重色濃,講求實惠,在品味上注重酸辣、香鮮、軟嫩。在制法上以煨、燉、臘、蒸、炒諸法見稱。
地理位置上,湘東南多為丘陵和盆地,農牧副漁都很發達。湘西多山,盛產筍、蕈和珍野味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,長沙地區就能用獸、禽、魚等多種原料,以蒸、熬、煮、炙等烹調方法,制作各種款式的佳肴,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、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3種地方風味為主的湖南菜系。
西漢時期湘菜的烹飪技藝就已達到一定水平,據對馬王堆漢墓出土之烹食殘留物及一套竹簡菜譜進行考究,證明當時楚人已利用數十種動植物烹制菜肴。顯見湘菜發展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多年,可謂源遠流長。很早以前,僅有官衛及顯達之家雇請廚師為其烹制湖南風味菜肴。隨后湘菜普及至尋常巷陌,平凡人家。清末,長沙城內始有營業性菜館,分軒幫、堂幫兩種,皆營湘菜,曾有十大菜館,稱之《十柱》。永慶街亦曾有一處湘菜祖師廟——詹王宮,同仁常聚於此,切磋技藝。歷多代名師之努力,湘菜已具較完備的理論,并繼承和創新出不少聞名于世的特色佳肴。
據《中國烹飪》上發表的吳世昌、常任俠的專家考證,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出現南北風味的分野。北菜以秦、豫、晉、魯為中心,活躍在黃河流域。它以羊、牛、豬為主料,家禽野味共登餐盤,喜愛鮮咸,汽汁醇濃,其典型菜點是“周代八珍”。南菜以荊、楚、伍、越為主體,波及長江流域,它是水鮮中雜以異肴。鮮咸中輔以酸甜?!掇o·招魂》中描述的一份楚宮祭奠菜單中,燉甲魚燜烏龜、煎鯽魚、烹野鴨等可見一斑。湖南古為楚國之地,如果就今日之鄂菜源于楚菜之話,那么湘菜與鄂菜是同出一策,以楚菜為母體演化而來。
在長沙馬王堆汗墓中曾出土許多被切剁的禽獸骨頭。經專家鑒定,這些東西是經烹飪加工而埋入地下的菜肴。從墓中出土的部分遺策看,當時菜肴的烹調加工方法很多,有羹、炙、煎、熬、蒸、臘、炮等十余種。此外,遺策上還講到調味品的運用。當時調味品相當豐富,有醬、鹽、醋、曲、糖、蜜、姜、桂皮、花椒等。2100多年前的這些烹調方法和調味品,至今大部分仍在湘菜的烹調加工技術中沿用。僅從西漢前后這個時期算起,湘菜的發展史也至少也有兩千多年了??梢哉f是源遠流長。如果說湘菜擠身八大菜系其歷史淵源悠久是原因之一的話,那么湖南在烹飪飲饌上有著優厚的地理條件是原因之二。
湖南因位居洞庭湖之南而得名。又因湘江縱貫全省,故簡稱湘。全境三面環山,地勢西南高東北低,湘、資、沅、澧四水自此發源。奔流會聚洞庭湖,再注入長江。蔥郁的山林,蘊藏無數的資源;縱橫的江河湖泊,灌溉山地;山水的滋潤惠澤,形成豐饒而美麗的自然資源。洞庭湖為全國最大的淡水湖,范仲淹在《岳陽樓記》中描述洞庭湖說:“銜遠山,吞長江浩浩蕩蕩,橫無際涯”。江水之勝,盡在此中。歷來湖面縮小,漸呈為全國著名四大米市之一,有“湖廣熟,天下足”之諺。為全國富蔗之區。西部雪峰山、武陵山、重巖疊嶂,又兼具四季分明,氣候溫濕、物阜民豐的特點,素稱“魚米之鄉”。在歷史背景上,因湖南地處內陸,與外界接觸較晚。就取材而方,多運用本地的農產、水產,少自外地輸入。以新鮮、價廉物美為原則,依四季物產的不同,所烹制的菜肴富有變化。長期以來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,所以湘菜能保存其傳統特色,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湘菜系統。
湖南沉浸在山情詩意之中,山的厚實壯闊練就出湘人剛強的個性和里外如一的騾子脾氣。水的纖細柔美,教湘女多情;而大自然的熏息,“大塊假我以文章”,更使得湖南文風興盛。靳開湖南人武可動槍桿,文可搖物筆桿,文武兼備,剛柔并濟,一如地理環境坐擁巨峰大湖的非凡氣勢。古稱“為楚有才”,梁啟超先生說“湖南之士可用,廣東之商可??;湖南之長在強而悍,廣東之長在富而通。”湘人具有熱忱、豪爽、負責的本質,自晚清至名國實是人才濟濟,代有豪賢,在中國史上有主足輕重的地位,他們的飲食嗜好及其影響是使湘菜升華到全國原因之三
從史書了解到,早期的湖南菜,菜式簡樸而保守。直到晚清1853年,太平天國革命遍及全國18個省,曾國藩湖南湘鄉人,奉命在長沙督辦團練,訓練水師,后擴編為湘軍,清剿太平軍而轉戰江南各省。到1864年(同治三年)攻陷南京,十多年中,湘軍伙食以湘菜為主,將湖南口味傳布各地,受到普遍接納,引發了湘菜的發展。接著洋務派首領左宗棠,湖南湘陰人,率領湘軍轉戰西北邊境。隨著軍隊所至,駐軍日久把湘菜帶往我國西北各省。左宗棠一生以簡約自奉,唯鐘愛姜蒜、辣椒炒雞的美味,鄉人為表示對他的仰慕,稱這道菜為“左宗棠雞”。時至今日,這道湖南名菜仍流傳在紐約、東京、漢堡、臺北、吉隆坡、新加坡等各地湘菜館的菜單上。曾國藩、左宗棠轉戰南北,與此同時湘軍另一位將領彭玉麟湖南衡陽人,為平定太軍統帥初期海軍船艦,往來長江流域各省,傳布湘菜并吸取江浙、川滇等菜的優點,使湘菜愈漸普及及精美。烹飪文化的主體。晚清進士譚延,湖南茶陵人,字祖庵。曾任湖南督軍兼省長,后出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及首任行政院院長。祖庵先生的軍勛政績如何,歷史上自有評說。無庸置言,對于飲饌之學亦有深厚的造詣,是位當代的美食家。當時有一位烹調技術極好的廚師叫曹藎臣。因排行第四,人稱曹四(曹藎臣與宋善齋、肖麓松、柳三和三人后稱長沙四大名廚)曹本在清朝衙門里當宮廚,被譚相中,納為私人廚師,曹四虛心好學,每宴必躬身向譚或是做完菜后隔屏聽議,大宴時或有時鮮新菜上桌,曹四必于幃后竊聽先公罪之批評,如火候到否,刀法如何,或太咸太爛,以為準則,其虛心如此(見《香港大成》雜志譚延之子譚伯羽先生文“吾家譚廚”)。高官厚祿的譚延只要吃的好,不論原料花費多貴,從不吝昔,曹所做的魚翅最為譚先生所贊賞。曹作魚翅,先用雞與火腿燉個一兩天才作;費錢來說,人家一桌魚翅那時不過二、三十元,而他作一桌是一百元,人家炒一個麻辣雞只用一只雞、半斤辣椒,而他則要用子雞三只(只用雞脯肉)、辣椒十斤(專選用尖紅者)。譚延不論居家或外出,必有曹四相隨,曹摸透譚的食好,每次宴請他都討教譚本人,花樣翻新,極盡籌劃,曹四除擅長湘菜之外,旁通粵菜后有研習江浙菜。集外地菜系這精華使譚公館的菜為當地許多名流倍加稱道,有口皆碑,稱曹四為譚廚,譚家菜為祖庵大菜。
湖南人素以好客著稱,尤以譚延為基,賓客們前往拜訪,每到用餐時間,必定盛情款待,大家圍著圓桌,熱鬧擁擠,為了便于食用,幾經研究改良,專門定制啟用大碗、大盤、長筷、大匙勺等大型餐具,逐漸蔚成風氣,形成湖南飲食特點之一。由于譚延對飲食深入的探討,以及譚廚精巧的烹調技術,創新獨特的食譜,久而久之我爭效法,譚家菜演變成湖南菜,命名湘菜得以獨樹一格,在中國地方菜中占有八大菜系才重要地位,1930年譚延去世之后,譚伯羽“以曹廚伙食太貴,無力留之,次年遣之還鄉”(見“吾家譚廚”一文),譚廚(不止曹一人)還回長沙后經營餐廳,在火宮殿附近的坡子街開設“鍵樂園”餐館,將譚延平時所嘗之菜,皆以“祖庵”二字冠之,如“祖庵魚翅”、“祖庵豆腐”等,大肆宣傳,生意興旺,將湘菜的口味,特大好的盤碗長筷,傳播的更廣,帶動風氣在很多省會通都大邑,紛紛開設湘菜館,如:南京曲園、北京曲園、長沙瀟湘酒家等一大批大型酒家先后開業,湘菜逐漸興旺起來,可以說祖庵菜的相成與流傳,對正宗湘菜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。
湖南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湖南悠久的歷史文化,優越的地理環境,眾多豪杰,聲名卓著,豐富的自然資源,使湘菜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完整的體系,自然的約定俗成一個大菜系的代稱。